专访 | 杨志刚:英雄主义的孤勇者

大众电视 / 5 Jan 2023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群体会让每个人在其中的错误缩小,同时让每个人的恶意被无限放大。在网络时代,如果仅从网上的只言片语去了解一个演员,对于不熟悉行业情况的普通大众来说,会被庞杂的信息所裹挟,容易成为众多“乌合之众”的附和者。
本文采访的初心就是还给读者和观众一个真实的演员杨志刚。采访前准备资料,记得某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说过杨志刚是属于给一点点提示,就会愿意配合的演员。直到采访时,我才深有体会,他松弛幽默,且不失大气。
其实,在学生时代,酷爱看电视剧的我没少刷杨志刚的电视剧,最早是通过《刀锋1937》的区十四见识了他的演技。虽然年少时记不住演员的名字,却狠狠地记住了这个角色,如今又被他在《唐朝诡事录》里饰演的苏无名所感动,正所谓演员赋予角色生命力的能力有多强,他的演艺生涯就能走多久。

信念与使命

一个角色的成功与演员自身的状态、素质有着莫大的关系。

“我在最好的年龄遇到了最合适的角色,好像自己过去二十年的演艺经历,就是为了这个角色做准备。”演员杨志刚这样评价《唐朝诡事录》中自己饰演的角色苏无名。

剧中,苏无名是一个睿智、儒雅的文人,有着不畏强权,力求真相的风骨,为江山社稷屡破诡案。作为演员本人,杨志刚为这个角色设计了很多细节,他表示自己在塑造苏无名时,要求自己从角色神韵、衣着,到说话办事的形态都得像古人,而不是一个穿着古装的现代人,这样角色才有了可信度。

通常,演员拿到剧本按部就班去塑造角色固然没有风险,但是不一定会很出彩,这点对于演戏二十多年的杨志刚来说深有体会,他认为演员除了吸收编剧提供的剧本外,还要找到角色身上的趣点,让人觉得这个角色有意思。

在《唐朝诡事录》中,苏无名与卢凌风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卢凌风帅气、有冲劲、武功高强、意气风发,容易一下子抓住年轻观众的视线,与之相对的苏无名则是一个需要细细品的角色。

想要让苏无名出彩但不出戏,杨志刚寻找角色的趣点时花了一番心思,才挖掘到角色的“反差萌感”,他举例说:“我跟卢凌风在街上走着,突然来了一群刺客,我本来躲在卢凌风的身后,立马跑了,边跑边喊‘此时不跑更待何时’。在这段戏中,我只是调整了演戏节奏,如果我东张西望或者犹豫之后再跑就少了很多喜感。”

在《唐朝诡事录》之前,杨志刚在影视圈几乎“销声匿迹”了3年,这次他通过苏无名一角回归大众的视野,口碑、人气赢得了双丰收,有许多观众纷纷表示,自己看了苏无名,读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时,就有了具体形象。

在杨志刚看来,演活苏无名是作为演员的本分,他更看重的是通过一部剧或一个角色给社会带去的正向效应,正如他曾在军旅剧《火蓝刀锋》饰演的蒋小鱼,让不少青年人有了想要参加当年国家海军征兵的意愿。

角色与信条

曾经,杨志刚有无数个可以机会选择改行或从事幕后工作,但多年的演戏经验让他明白,只有不断地塑造好角色,才能给自己带来内心的愉悦和享受,他说:“生活有时是很苍白的,但戏是精彩的,你走进特定的环境、固定的情境,走进特定的人物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构造一个个鲜活的角色,这对我是最有吸引力的。”

因此,杨志刚对待任何一个角色都不敷衍,甚至有些执拗。

在拍摄《勇敢的心2》时,杨志刚跟剧组要求这个角色被真打。当笔者跟他确认这个细节时,他没有否认这点,并认真地强调道:“演员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真诚和真实,角色有需要挨打的戏份,演员必然要承受,而且冬天下冷水、夏天穿棉袄都没有什么可宣扬的,因为想要塑造好角色就必须这样做。”

另外,杨志刚认为演员应当有职业操守,不该为了名利过度曝光自己,这也是他过去鲜少参与综艺,不走红毯的原因,就是不想消解观众对演员的神秘感,“演员本该是一个幕后工作,过多暴露在镁光灯下,当他再去演戏时,观众会对他饰演的角色产生怀疑,从而出戏。”

由此可知,杨志刚能一步一个脚印从配角走到主演,并不只是他谦虚所言全靠团队的努力,而在于他清晰地知道自己要恪守演员的人生信条:“演好戏和把人生过好都是一场修行,演员就是不断认识自己,改善自己,挑战自己,最后再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如果演员连自己的心都不能把握,是无论如何也塑造不好一个角色的。”杨志刚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因此从不允许自己将就。

 

14岁时,杨志刚开始学习古典舞,从连下腰都困难的零基础“差生”,到考入河北省歌舞团,再到参与1998年央视春晚团舞,只用了6年时间,“如果我一直跳舞,可能如今在舞蹈界取得的成绩比影视界更好。”他笑言道。虽然学习舞蹈的经历并没有让杨志刚走上专业舞蹈演员的道路,却为他开辟了另一条路,以一支古典舞深深打动了当时的北影表演系招考老师,表演大门也因此向他敞开。

 

“舞蹈能看出一个演员的灵魂和韵味,我因为一支舞进入北影进行系统性学习,这是一个演员的门槛,最重要的是这段学习经历提高了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正如当初的招考老师力排众议录取他时所说的“一个人能把舞跳得这么精彩,他要是成不了一个好演员,那我这么多年的教学都算失败”。

 

的确如此,在他演艺生涯的关键时刻,舞蹈为他发力:在《唐朝诡事录》中,苏无名被观众大赞身姿板正、精气神十足;在综艺节目《舞出我人生》《舞林大会》中,他的舞蹈功底和表现力令人惊艳。

当被笔者问选择演员是否为了名利时,杨志刚坦诚地说:“年轻时是有这个野心的,我要说没有,肯定是在吹牛,不然考什么电影学院?为什么要去当演员?”

 

有时,团队会劝他再努力些,也许会更火一点,杨志刚也这么做过。但随着时间的淬炼和个人的成长,杨志刚看过了行业最繁荣的样子,也经历着行业的低谷期,他看开了很多。争议也罢,赞美也好,他清晰地明白,自己始终热爱演员这个职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演员能通过塑造角色得到内心的喜悦。

自洽与厚度

一个演员被赞美过,被非议过,挣扎过,努力过……最后,他淌过人生“至暗时刻”,对生活就有了深度思考,演艺生命就有了厚度。

经历风雨再见彩虹的杨志刚,如今可以淡定与从容地面对过往,他认为大众曾经批评和攻击并不能打击他的表演自信。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不重视外界正当的批评。

 

在采访过程中,杨志刚直言《打狗棍》《勇敢的心》《大秧歌》是其瓶颈期的作品。尽管《大秧歌》当年的收视成绩不俗,他还因此剧获得了几个重要奖项,但他认为大众过往的某些批评,自己并不完全都是冤枉。

 

“我可以从小演到老,但我那时已经40多岁了,让我从小孩开始演就非常别扭,我看着屏幕里的自己都会怀疑‘这哥们18岁?’连我自己都不自洽了,观众自然也会觉得出戏。”

 

正是不断重复演绎传奇类型剧以及年龄跨度很大的角色,让杨志刚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当他认真回看过往时,杨志刚更加坚信不管是男演员还是女演员,都要去演最适合自己年龄的戏。

 

除此之外,面对大众说他“台词如背书”的负面声音,他曾跟团队认真讨论过,暂缓了自己演戏的脚步。其实,认真看过杨志刚早期电视剧的观众都知道他的台词功底一流,当初他被北京电影学院招收后是按照“小王志文”来培养的。

 

值得一提的是,杨志刚后来与王志文合作了电视剧《龙虎人生》,其中他们之间有一场非常精彩的对峙戏。这场对手戏有大量的台词,需要演员有饱满的情绪张力,但初出茅庐的杨志刚与王志文演对手戏时丝毫不怯场,对台词和情绪的处理都可圈可点,带给观众不小的惊喜。

 

真正了解杨志刚作为演员的一面,看过电视剧的观众,对他的演技观感持肯定、赞许态度。这跟后来大众风评中“背台词”的杨志刚几乎不是一个人,因为观众并不知道彼时的他正经历着人生的“至暗时刻”。

 

拍《秘密图纸》时,杨志刚因为拍摄爆炸场景时,爆破出现失误,他全身重度烧伤达30%,嗓子喑哑说不出话,甚至一度意识不清醒,在病床上养了1个多月,才勉强能下床走路。一段时间内,他不敢照镜子,甚至怀疑自己再也不能演戏了。在家人的照顾下,杨志刚身上的伤逐渐好转,但康复后的他又罹患了抑郁症。

 

这一切的发生,对痴迷于演戏的演员而言是非常残忍的。

“我那时活着都费劲,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注意力也不集中,演戏更是力不从心,说台词如同嚼蜡。”

尽管彼时杨志刚的演戏状态已流离在外,但当团队需要他工作的时候,他不忍心拒绝,依然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演员的责任。

了解到这个真相后,笔者才明白,原来杨志刚的所谓的“瓶颈期”有别人看不到的一面。不过,杨志刚认为演员得承受观众的正当批评,病痛不能成为演技下滑开脱的借口,“演员这个职业需要有不少东西储备,然后才能不断地释放给观众看。”

于是,杨志刚用三年的时间去积极面对抑郁症,沉淀生活。在家人的陪伴下,他通过正规医疗走出了抑郁症的阴霾,重新爱上了演戏。接着,他又陪伴家人去世界各地旅行,多积累生活能量,这才有了《唐朝诡事录》的苏无名,正如他所言:“走的地方足够多,看的东西足够多,遇上《唐朝诡事录》时,就能顺理成章地演好,好评都在预期之内,并不意外。”

如今,杨志刚经常对团队以及行业内的朋友说:“我更能坦然接受现在的一切了,现在去拍戏只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个角色能带给我欢喜;第二,为了整个团队。”

话音刚落,此时的杨志刚让笔者顿时觉得他像是一个有着英雄主义情怀的孤勇者,看清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历尽千帆却仍然从容前行,不曾改变。